“最近被現(xiàn)實狠狠毒打了,面試了五家公司,明明都聊得挺好的,不知道為何總差臨門一腳,遲遲等不來錄用通知。百思不得其解,自己好歹也是重點本科畢業(yè),又有差不多三年的工作經驗,這到底是為什么?”字里行間充滿了疑問,找不到面試沒有下文的根源所在。實際上,這是求職者的慣性思維所致,往往會根據(jù)自己的面試表現(xiàn)及面試官的現(xiàn)場反應,先入為主地做出結果預判。若面試時談笑風生、現(xiàn)場一片祥和,心里就會暗自竊喜,認為這次面試一定“有戲”,結果也會十拿九穩(wěn)。殊不知,有時的“聊得好”,或許只是一廂情愿的主觀感受,最終不過是一場“美麗的誤會”。求職面試,我們換個角度去看,其實是求職者與面試官之間的對弈。從求職者的視角,若遇到心儀的目標公司,定會使出渾身解數(shù),給面試官留下好印象;從面試官的視角,尤其是對于優(yōu)秀的HR來說,形象可親、專業(yè)嚴謹,談吐如沐春風,全面展示公司和崗位的優(yōu)勢,才有可能吸引到求職者。面對不同的需求,雙方在博弈中,能讓求職者得出“聊得好”的結果,主要是基于這3種信號:在人與人的交往中,有個詞叫“眼緣”。遇到能力尚可,比較合眼緣的候選人;或者某些技能特別突出的候選人,面試官便會有一種惺惺相惜、相見恨晚的感覺,就愿意花時間來溝通和交流,面試的時間自然會拉長。當然這并不是絕對的,若不幸遇到一些面試官小白,又或者對結構化面試法特別執(zhí)著的HR,面談的過程也會很久我從事HR工作多年,見過不同類型的面試官,尤其是用人部門的負責人在擔任面試官角色時,他們的表現(xiàn)有時并不是那么專業(yè),就會給求職者造成誤會。有的面試官小白,他們不太懂得抓重點,也害怕自己的判斷失誤,就會事無巨細地去追問,看似面試時間很長,實則是眉毛胡子一把抓,毫無意義可言。有的面試官過于謹慎,對結構化面試法比較執(zhí)著,生怕錯過任何信息,即便是求職者有明顯的短板,他們也會將面試進行到底。很多求職者在面試的過程,若面試官主動詢問到崗位時間和期望薪資,心里的小火苗就開始猛烈燃燒,覺得這次面試八九不離十了,認為這是面試官釋放出來的錄用信號。其實不然,我們需要一分為二來看待這個問題?!暗綅彆r間”其實是個常規(guī)性的問題,很多公司的“應聘登記表”中都會列明此欄,說明是個必答項。有些崗位是急著用人,就會把“到崗時間”列為優(yōu)先考慮要素。至于“期望薪資”,通常來說的確是對求職者綜合能力比較滿意的前提下,才會詢問的,便于面試官初步判斷雙方在薪資上的匹配度。但難免也會遇到不按常理出牌的面試官,他們只是習慣性去做薪資確認,故不能作為面試成功的依據(jù)。三是面試官很熱情,主動帶著參觀公司,留下聯(lián)系方式。我們公司在招聘前臺文員時,就有個標準化流程,先是HR對求職者的知識和能力進行相關確認,然后會帶求職者去參觀公司的整體環(huán)境,還會把工作的核心點強調得很詳細。這樣做并不意味著面試成功,而是希望通過專業(yè)的表達去展示公司的實力和形象,讓求職者對公司更加認可,對崗位也有一種心動的感覺,這也是招聘的“推銷”套路。求職者千萬不要因為面試官很熱情,就覺得offer勝券在握。因為對于面試官來說,即便是這次面試不成功,他們也達到了雇主品牌的宣傳效果。如果面試時“聊得好”,結果卻沒有下文時,作為求職者,我們就需要理性地看待結果,聚焦問題本身,逐一分析才能最終求解。我們需要回歸面試本身去看問題,重點分析崗位要求。從公司選人和用人的角度來看,公司希望能招聘到與崗位適配度高的員工,在面試考察過程中自然會更側重于知識和技能的評估。首先是崗位的核心能力不可缺失,比如我們去面試統(tǒng)計員崗位,卻連最簡單的Excel函數(shù)計算都不會運用;去面試策劃崗位,卻不會基本的圖片處理,臨場寫個文案都磕磕巴巴,這些基本上都會列入面試“沒下文”的行列。其次是工作履歷要與崗位需求匹配,比如我們去面試項目管理的崗位,然而在過往的工作中從來沒有主導組織過項目,只是做參與的角色;去面試中高層的管理崗位,卻沒有大企業(yè)的工作經驗,談及管理風格一片空白,即使是舌燦蓮花,雙方再“聊得好”,最后大概率也會與offer失之交臂。朋友優(yōu)優(yōu)是名校畢業(yè)生,在大公司也積累了近四年工作經驗,打算抓住“金三銀四”求職旺季換份工作,最近一直在準備面試。上周去面試了一家公司的運營主管崗位,她的整體素質與崗位需求匹配度很高,面試官也頻頻表示滿意。只是在談及加班問題時,她表現(xiàn)得略有些猶豫和排斥,盡管雙方聊得蠻好,最終也沒有拿到offer。其實像優(yōu)優(yōu)這種情況,非技能原因無緣offer的情況有很多:不符合企業(yè)文化,公司以“加班”為榮,而我們卻更崇尚“自由”;穩(wěn)定性差,看到每段工作時間不長,擔心是“閃辭族”;薪資要求過高,沖擊到公司現(xiàn)有的薪資制度和考核制度;有更合適的人選,你很優(yōu)秀,但還有人比你更優(yōu)秀。顯而易見,我們想要面試成功,不僅要人崗匹配,還要做到人企匹配和人人匹配。只有充分地了解這三種匹配,做足面試前的準備工作,必要的時候刻意去調整自己的行為方式,以提高自己的匹配度,才會離offer更近一步。當我們找到面試沒有下文的原因,就可以給自己一個更客觀的解釋,便能放下包袱,繼續(xù)面對下一次求職。
版權與免責聲明:
文章僅作公益分享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
如有版權問題,請與本站聯(lián)系,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